台中行事曆 國立中興大學 移動白盒子計畫〈汩汩之島─原鄉・異景・流變〉

  2024年10月25日 – 11月3日
注意:出發前請去官網再次確認!本站內容由程式自動抓取,沒有算到疫情影響例行休館日國定假日移師外地舉辦等等特殊情況。

活動簡介

展覽源起
1985年,順益關係企業名譽董事長林清富以其父之名成立財團法人林迺翁文教基金會,之後便積極以保存、推廣台灣文化與藝術為職志,並於1994年著手籌建台灣第一家私人博物館—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並於1994年6月9日隆重開幕,是為國內第一座以原住民為主題的私人博物館。除了積極從事台灣原住民族文物蒐藏保存之外,博物館藉由多樣化的教育活動促進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的推廣。
到了2020年,延續世代傳承,以順益關係企業的前身「順益行」為基地,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美術分館於此誕生。旨於發揚台灣美術,並藉由展出林迺翁文教基金會所收藏之台灣經典美術作品,同時以美感教育作為兒童學習台灣美術之根基,成為一個交流分享的文化平台,並持續輻射出更大的文化能量。
自19世紀以來,「白盒子」(White Cube)一詞常被用來指涉現代主義式的美術館展覽場。在美術館的展覽場裡,大部分的展牆都是白色的,而觀者在這樣一種「白色立方」中觀賞作品時,往往會產生安靜、專注且具有儀式感的凝視。
白盒子經常被暗喻某種神聖性、體制化甚至是較為單向輸入等涵意的展示空間。而現在,順益台灣美術館將翻轉這一刻板印象,將這樣藝術展示,透過海陸運貨櫃改裝設計的活動展示設施,將經典場域移動到各城市中心,主動貼近藝術愛好者,並且就近與環境中的諸多元素產生連結。
我們期許順益台灣美術館的「移動白盒子計畫」,每年巡迴台灣各地,乘載著台灣這塊土地的藝術與文化寶藏,在台灣各大城市移動,擴大民眾對藝文的參與,進一步將台灣藝術之美傳遞、推廣給更多人認識。


策展理念
台灣這座島嶼上,在17世紀漢人移民台灣之前,原住民族在這片土地上活動已有約8,000年之久。從原生土地的概念,台灣是原住民的原鄉,卻也是如今漢人移居後的原鄉。如今歷經數個世紀,從世界各地來到這片土地的新移民,更是形塑台灣多元種族融合的社會結構,正如不斷變動的人口組成與樣態。
台灣的地景風貌因高山與河川構成不同地域的發展,在高於3000公尺的高山近300座,共有116個水系分布,尤其河川特色為河身短、坡度大、水流急,無論都市或山區都可見溪流覆蓋,分割地域與領土,劃分出行政縣市與鄉鎮,河水卻也串連每一片土地,難以分割。

(一)原鄉:原住民觀點出發的交融
本展覽從原住民的觀點出發,透過原住民自身及漢人視角描繪各種族文化特色與節慶活動,作為種族融合的象徵,以人物為題,作為本展的主軸脈絡,從中理解魯凱族、達悟(雅美)族、排灣族、邵族、太魯閣族等原住民之歷史文化、飲食特色、服飾造型、民俗節慶等元素。

(二)異景:藝術家與故鄉地景面貌
其次是以無人物的台灣地景為題,從藝術家的生長土地與移動中,拼湊台灣地景面貌。藝術家在時間與空間的流變過程中,是異鄉人還是原鄉人?畫他人的故鄉,還是自己的故鄉?對於台灣土地既熟悉或陌生的情感在畫筆下留下認同與矛盾的印記。

(三)流變:變動土地多元人聲交融
因此,人類的生存與移動在生命的流變過程中,成為藝術家再現土地的養分,在原鄉與異景的交錯視角中,尋覓安身之處,卻又不斷渴望向那移動中的地景,如同這座持續變動與成長的島嶼,總是能聽到人聲交融與對話,如同湧出的河水「汩汩」水聲,象徵是不曾間斷的變動歷程,永不停歇。
最後,透過本次行動展覽,您是否發現台灣作為一座文化融合之島,充滿多樣化歷史人文故事和風景,等待您開啟多重感知去探索體驗?


館校合作
(一)藝術與人文啟發與推動
國立中興大學台中校區,為提升校園藝術氣息,培育漸具人文與科學素養人才,於1988年二月正式成立藝術中心。經過多次的擴建,目前藝術中心定期展示知名藝術家作品,提升校內外師生及民眾的藝術涵養,進而帶動學校社區互動與藝術活化發展。更同時配合學校活動展出與國際交流、舉辦講座、發表會、座談及工作坊等藝文活動,透過各式網絡和實際宣傳管道,提升藝文資訊傳達。由此可見,國立中興大學對於藝術教育推廣的重視以及累積之各項成果。
國立中興大學以農立校,輔以文學院歷史悠久,長年培養台灣文學與歷史人才,近年更重視藝術人文發展,旨在培育學生基礎人文素養、語言文字表達能力,進而達到思考人的基本價值及社會終極關懷。在校方與院方共同努力之下,學校課程致力推動美學素養與數位人文課程,正是本合作計畫強調視覺文化,美術館資源可強力引入國立中興大學之契機。

(二)非視覺藝術轉譯研究合作
由於深感國立中興大學對於藝術教育逐漸重視,尤其在當代文化趨勢下文學院師生對於視覺文化之需求提升,本合作計畫關注國立中興大學趙欣怡助理教授具備多年國家美術館策展實務經驗,與其長年投入視障者藝術美學之教學、研究與設計成果獲得國內外學研機構肯定。
因此,本展覽期望除了能突破傳統展覽白盒子的限制,更邀請趙欣怡策展人參與展覽主題策劃及執行,並與其主持之國科會研究計畫合作,以三幅代表原住民、台中藝術家、在地特色之畫作進行觸覺轉譯及口述影像語音製作,創造友善藝術欣賞環境。
藉此連結順益台灣美術之館藏作品與周遭環境關係,發展多元感官的非視覺觀展模式,以期達到落實視覺感官障礙者藝術平權之目標。整體而言,本展覽希冀透過精密的規劃,啟動至關重要的全感知視覺態度與經驗習慣來進行分階段深化與擴張。

(三)多元教育推廣啟動項目
首先,我們將移動白盒子進入校園中,除了拉近美術館與學生的距離外,更希望能讓學生理解畫作不只是藝術家眼睛所見的再現,也是藝術家經過敏銳觀察與思考之後而呈現的影像。除了欣賞藝術作品以外,更是藉由藝術家的眼睛和心靈,一窺當時的社會景象。
再者,美術館的展覽型態除了可以透過館內通常是展覽原作的方式傳遞美術教育的訴求,事實上更能夠使用靈活的移動美術館,選擇製作最接近原作的還原複製畫,並將其帶向台灣各個角落,與社會大眾分享,發揮美術館重要的不犧牲任何地區與任何人的教育功能。
本次展覽讓也期待讓學生搖身一變成為最佳導覽解說員,雖然藝術本身是一個自我感官很明確的視覺,但人與人互相碰撞的想法、理念都可以進一步理解到底美術館是如何策劃與組織架構更細微的分工合作。

(四)藝術近用與美學閱讀延伸
這次額外的突破也包含加入藝術平權的元素,讓視障觀眾也能感受藝術的薰陶。站在他們的角度設想藝術是從何接觸、如何理解,而我們是否能讓他們得到不同的感官刺激,我們也期待收到師生與觀眾提供的寶貴意見。
最後,移動白盒子旁將規劃出一小個閱讀天地,讓學生在經過白盒子時,能駐留腳步,好好欣賞本次展覽的22件畫作,更有機會延伸閱讀畫家的介紹書籍、展覽專輯或相關主題圖書,拉近自己與藝術家的距離,促進美學及人文素養。

主題:鄉土藝術多感官詮釋
日期:10月25日(五)
時間:下午13:30 ~ 15:00
講者:黃海鳴、趙欣怡
地點: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一樓105國際會議廳
地址: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內容:所謂視覺藝術中包含了多少種可辨識的文化、時代、區域,季節等多感官及聯覺等等。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wEhovJSy1kbQdURp7
報名連結: https://forms.gle/wEhovJSy1kbQdURp7

主題:原住民藝術專題講座
日期:11月01日(五)
時間:上午10:00 ~ 12:00
講者:黃海鳴、伊誕・巴瓦瓦隆
地點: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一樓105國際會議廳
地址: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內容:原住民藝術中的主體的探索過程,表現主題、宇宙觀、感官特色,以及演變等等都可搭配相關的音樂來輔助區別。
報名連結:https://forms.gle/o6QcPQSVSVVaf1Gq6

與朋友分享這個活動:
抓取時間:2024-10-18 00:01
瀏覽次數:63
資料來源:系統爬蟲

注意:出發前請去官網再次確認!本站內容由程式自動抓取,沒有算到疫情影響、例行休館日、國定假日、移師外地舉辦等等特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