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行事曆 基隆文化中心 「第25小時-在基隆」當代藝術特展

  2024年9月26日 – 12月1日
注意:出發前請去官網再次確認!本站內容由程式自動抓取,沒有算到疫情影響例行休館日國定假日移師外地舉辦等等特殊情況。

活動簡介

基隆美術館首檔國際當代藝術展《第25小時》是一場適合所有年齡層觀眾的當代藝術展,集結來自法國、德國、臺灣、日本、馬來西亞、香港與韓國的17組藝術家,並首次與法國龐畢度中心合作,共同呈現互動式裝置作品〈蔓舞奇境〉,帶領觀眾輕盈穿梭於不同時空次元,體驗生活與藝術交融的美好片刻。
法國/雙人組伊凡・克萊達特&可可・佩蒂皮耶《蔓舞奇境》--大型空間互動雕塑作品《蔓舞奇境》,以一株奇異的藤蔓植物蔓生整個展覽大廳。
日本/鈴木悠哉《內庭/外庭》--複合媒材。
臺灣/林冠名《床》--林冠名以影像創作為主,「影像何用」是他長時間思考的問題。
南韓/Yaloo《新千禧年運動》--數位媒體藝術家亞魯的影像作品《新千禧年運動》,是基於 1999年,南韓政府制定的一系列健康操運動,目的是為了「確保南韓在未來1000年內的健康福祉」所強制實行的一項全民運動。
南韓/鄭棲榮《2013,4’Olock》--鄭栖英的創作多以通過不同的媒材拓展「雕塑」的框架,探問「雕塑是什麼?」,同時針對「形 式」和「尺度」提出種種延伸的思考。
南韓/車在民《綠幕與迷宮》--車在民的作品常遊走視覺藝術和紀錄片之間,擅於以深入的採訪和扎實的田野考察接近拍攝個體,觀察社會如何滲透到個人生活中。《綠幕與迷宮》結合綠幕合成技術和精準的攝影運鏡。
德國/Olaf Nicolai《如何想像蠟燭熄滅後的光》--歐拉夫・尼可萊,擅長在空間裝置內,藉由變化媒材的特性,對日常瑣事和既定認知提出微觀的論點。
臺灣/楊建生《玻璃百葉窗002》--作品擅長以木作結構表現音樂元素。
日本/毛利悠子《Piano Solo-Ohara》--《Piano Solo-Ohara》構思於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前。疫情爆發後,人際間的交流和合作變得難以實現,因此她選擇遠離城市,獨居位於日本琵琶湖畔的山中小屋。她日日與自然相伴,以麥克風錄下自然多樣的聲景,離群索居隔絕了雜音,大自然的聲音則帶來了平靜和愉悅。
香港/鄺鎮禧《綠燈》、《紅氈》--鄺鎮擅長重組日常物件,改變其物質狀態與使用方式,以產生結構變化來對應他對社會的觀察。此次展出的空間裝置《綠燈》與《紅氈》,結合綠光水平珠與紅色防滑磨砂帶,藉這兩個物件指涉個體與群體的互動關係。
日本/下道基行《橋》--作品《橋》,是個自2011至2015年的拍攝計畫,現場以藝術家書籍的方式呈現,內頁照片按時序排列,綿延出一條長達60米的時間軸。全書手工製成,五個版次已全數售出。
臺灣/丘智偉《橋樑之下》--,以拍攝橫跨新店溪、大漢溪與淡水河的提外橋樑為題,藉此探索個人記憶與城市變遷之間的關聯。
香港/曾家偉《瀑布》--曾家偉的創作,經常帶有顛覆日常生活感知和慣性的企圖。系列攝影作品《瀑布》,以城市的建築大樓作為主題。本次展出七件攝影作品,分別拍攝於香港、首爾、鹿兒島、上海、東京等地。
臺灣/黃博志《一週八天》--作品《一週八天》,啟發自藝術家母親自嘲「我沒有空」,並調侃超時工作而小腿腫脹的自己如「藍色大象」,唯有一個星期多出第八天,才能真正擁有空閒時間。
臺灣/陳為榛《家飾》--此作品可以說是一系列對家裝的設計:窗戶、窗簾、櫥櫃⋯,著重於生活功能的家裝,故以家飾命名之。
臺灣/賴科維《一些杯子》--以燒陶翻製一次性的塑膠杯為題。通過燒陶製程轉換塑膠杯本身的特點和材質,藉此聞述工藝品與現成物之間的關係。塑膠杯用過即拋的便利性質,與陶瓷用品能永久使用的狀態恰好相反,那麼現場的杯子是藝術品還是日常用品?

與朋友分享這個活動:
抓取時間:2024-10-27 17:02
瀏覽次數:39
資料來源:系統爬蟲

注意:出發前請去官網再次確認!本站內容由程式自動抓取,沒有算到疫情影響、例行休館日、國定假日、移師外地舉辦等等特殊情況。